按照9月份產量測算四季度產量,則全年國內鋼鐵產量將達到10.5億噸左右,同增長5.5%左右,這是一個前無古人的數量,后面有沒有來著,還要看中國的表現。
在這樣的產量下,2020年1-9月中國鋼材出口量下降為4039萬噸,同比下降19.6%,同期我國累計進口鋼材1507.3萬噸,同比增長72.2%,凈出口2532萬噸;而2019年1-9月出口5031萬噸,進口875萬噸,凈出口4156萬噸,這還沒考慮進口鋼坯等半成品數量(預計全年接近1000萬噸)。
粗算下來,今年國內對鋼鐵的需求增長了8%左右,這樣的需求點燃了了一些鋼廠的興奮點,認為增長將持續一段時間,“心火燃燒”下開始千方百計加大對鋼鐵的投資力度。
“亂花漸欲迷人眼”,虛火不減的國內鋼鐵投資者沒有看到疫情下國家加大新基建的特殊背景,沒有看到國內大量國外鋼鐵投資下,鋼坯、生鐵、鋼材的“變相出口轉內銷”的增速,沒有看到大批量的產能和項目正在呱呱墜地,這其中包括產能置換項目、包括僵尸復活項目、包括東南亞一系列投資建廠項目等等。
今年初,中國冶金報匯總整理各省網站公布部分鋼鐵冶金項目已達到54個,涉及投資5000億元。如2020年河北省計劃開工、續建以及保投產(含部分投產)鋼鐵項目共計16項,年計劃投資總計430.6億元。其中,計劃開工鋼鐵項目8項,總投資923.2億元,年計劃投資188.5億元。包括邯鄲鋼鐵集團河鋼邯鋼老區退城整合(涉縣)、河鋼樂亭鋼鐵有限公司河鋼樂亭基地二期(樂亭)、河北天柱鋼鐵集團有限公司整體搬遷(唐山海港開發區)等。
我的鋼鐵在2019年底統計,2018至2019兩年內,各省區市合計公示/公告了119個產能置換方案。這些項目將在2020年到2022年集中落地投產,雖然大部分項目均按照工信部要求進行了產能置換核減,但最終真實生產數據只能以事實說話,畢竟變通也是中國特色之一。
我們可以看看從南到北,從山到海,從國內到國外的部分投產項目。
日照,防城港、湛江、唐山沿海鋼鐵項目建設如火如荼,如柳鋼防城港投資360 億元(未包含重組前項目投資),建成后將形成鐵 850萬噸、粗鋼920萬噸的生產規模。2020年6月28日,柳鋼防城港鋼鐵基地項目(一期)全線投產儀式在防城港鋼鐵基地煉鋼廠順利舉行;9月7日,位于樂亭縣的河鋼唐鋼新區1號2922立方米高爐成功點火,河鋼唐鋼新區正式投產;10月14日,河鋼石鋼環保搬遷產品升級改造項目優特鋼大棒生產線連軋區一次熱試成功。
產能置換項目加快搬遷,在效益看好的情況下,一些僵尸、半僵尸企業也快速回魂,發出活力,如山西建龍對原海威鋼鐵托管經營,6月29日,呂梁建龍實業有限公司正式注冊成立,復工復產大戰全面開啟,這家具有300多萬噸產能,自2018年停產的企業,托管僅三個多月就實現復產,10月12日煉鐵1800立方米高爐成功點火,10月17日,第一車鋼坯出廠,一個500億產值的鋼鐵集群將在文水矗立。
而那些沒法拿到更多產能的企業,則把目光瞄準海外,2020年3月29日,印尼德信鋼鐵1#高爐順利產出第一爐鐵水,到6月項目陸續投產,10月10日,德龍與印尼簽署年產2000萬噸鋼鐵項目總體規劃意向協議;福建宏德盛柬埔寨鋼鐵廠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設中,預計2020年下半年可投產,年產鋼材可達到50萬噸;9月1日,河北新武安鋼鐵集團牽頭的馬來西亞三馬拉如(Samalaju)綜合鋼鐵項目于獲得聯邦工業部批準信,即將破土動工,目標1000萬噸。
8月,鋼協會議期間,《中國冶金報》報道了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黨委書記李新創的一些發言,應該說頗具遠見,他說:2020年各地置換鋼鐵產能預計約有8000萬噸即將投產,集中釋放難免會對市場產生較大沖擊,特別是在疫情導致國內外市場需求回落的情況下,鋼鐵行業很可能再次出現嚴重供大于求的局面,侵蝕2016年以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成果。
希望各位鋼鐵老板們,想想16年底鋼鐵的白菜價和全行業虧損,穩穩神,吃點清火片,把心頭那點虛火降下去。